【2013第15屆台北電影節】《遺失的第十一冊書 10 to 11》

2013.07.04 台北市西門新光影城2廳

保護級

蓓琳艾斯莫  Pelin Esmer
2009|土耳其 / 法國 / 德國|35mm|Color|110分

2010 安卡拉影展最佳導演等三項大獎
2010 鹿特丹影展

評分:★★★★☆

  

劇情介紹

獨居老人米薩有蒐集書報、舊物的習慣,然而幾十年來累積的收藏卻是他人眼中的垃圾,
鄰居以公共安全為由,逼迫米薩清空他的家。而米薩仍是堅持尋找自己的搜藏品,伊斯坦
堡百科全書,但就是差了最後的第十一冊。究竟他會不會找到最後的第十一冊書?

行動不便的米薩找來管理員阿里幫忙搬移至地下室,阿里意外發現米薩的許多舊物是富涵
價值的,他會如何處置這些物品呢?

《瞭望我的悲傷》導演改編自叔叔真實故事的首部長片作品,
電影內容深入伊斯坦堡各個角落,充滿感情的辯證文化記憶與價值的關係。

01  

02  

03  

觀影心得

整部電影以難以收藏的伊斯坦堡百科全書第十一冊貫徹,
大家找尋著第十一冊書。

裡頭的時鐘我想也帶有他的涵意,一開始的時鐘是走慢的,
而後來卻是因為走的太快而拿去跟小販交換一個新的,
也許是因為米薩對於時間的概念有了不同的想法,
又或者是他的時間已經不多,而認為時間走的愈來愈快。

除了討論米薩的收藏品之外,「都市更新」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議題。
米薩所代表的就是想要保留自己保留歷史的那一方,
然後鄰居並不是那樣子想的,他們想要安全健穩的生活,
而且建商所提出的條件相當優沃,並沒有拒絕的理由。
其實這個問題在台灣也是有的,會後與導演聊天時,
也告訴他這件事,他聽了也覺得相當遺憾。
受益者與受害者,僅是一線之隔。

對於米薩的收藏品,我想其實很多人也喜歡收藏許多事物,
像是收藏狂一樣,對於某些東西有著莫名的偏執,
比較令我驚訝的是他對於「對話紀錄」的收藏,
像是要完完整整的將自己的人生也列入收藏一般。
紀錄生活的方式很多,許多人用寫日記來寫下自己的點點滴滴,
有個朋友寫了很久的日記,後來卻不再寫了,

他說:那些沒有被寫下來,但是多年以後卻還深深啟印在腦海裡頭的,
才是真正重要的。而遺忘的,便讓他遺忘吧。
對於回憶,我們也許都要試著去放手,緊抓著回憶,
其實什麼也沒有辦法再做改變。

最後,米薩的東西,幾乎都被變賣光了,
紙箱變的空蕩蕩,像是他的人生一大半都被掏空,
但是阿里留給了他「第十一冊書」。

畫面停留在人去樓空的地下室,米薩坐在小餐桌,
翻閱著第十一冊書。
過去的雖然已經被掏空,但我想,至少還有未來,
米薩的未來不知道還有多長,但是他應該還是會繼續的收藏下去吧!

會後Q&A

蓓琳艾斯莫:我首先要非常謝謝大家留到最後,因為我去過很多影展,影片放完很多觀眾幾乎都走了,
今天卻幾乎都留下來,所以我很高興在這裡回答大家的問題。

05  

Q1(主持人):電影是改編導演伯父的真實事件,
想請問導演如何將這樣真實的事件發展成劇情片?

A1:很幸運我有這樣的伯父(笑)。
其實我最初是拍成紀錄片,過程中只有我跟他兩個人,也是我首部電影。
但這部紀錄片對我來說不只是作品,因為說這是一個讓我更接近、了解伯父的機會,也是比較私人的經驗。
但是在拍的過程中,我產生了很多想法跟疑問,而這些是用記錄片沒有辦法說清楚的,
所以我依據我的經驗跟疑問,寫成劇情片,裡面關於伯父的部分是真實的,但很多是我加上去的。

Q2(觀眾):謝謝導演,我覺得這是一部很美麗的電影。
電影中這些收藏品的結局有點感傷,請問導演是否有從土耳其作家Orhan Pamuk的書《The Museum of Innocence》得到靈感?

A2:沒有。因為在書出版之前,電影就已經在拍攝了。
但是電影拍完之後我有去讀那本書,而且我很喜歡,因為跟作者有很相似經驗。 

Q3(主持人):片中老人對於這些別人視為垃圾的收藏品視為無價的珍寶,
對比阿里最後把收藏品當作有價買賣,想請問導演如何構思這樣的轉換、跟這兩件事之間的關係?

A3:其實把收藏品視為垃圾的比較是米薩的鄰居,而阿里一開始是沒有任何概念的;
直到阿里被老人派出去買東西,才開始意識到這些東西的價值。
其實原本並沒有設定阿里是從無知到利用老人的收藏品,而是想透過一個角色,去干涉、
影響米薩的生活跟他的收藏品,他們互相滲透、觸動對方的生活並造成改變。
而最後阿里賣掉前十冊,只留十一冊給米薩,其實也是在鼓勵他繼續往回收藏,
繼續他的收藏之路。他們互相的影響才是電影想表達的重點。

Q4(觀眾):剛剛導演提到在拍記錄片的過程中,請問是關於什麼的疑問呢?

A4:其實拍片過程中,疑問非常的多,很難一一列舉,但是最基本的問題是關於「時間」的概念,
而不是收藏。
我疑惑的是,假設時間真的是一條線,由現在、過去跟未來組成,
那麼一個人怎麼把今天、昨天跟明天串連起來,把時間延續下去,
時間的延續性是我想要在這部片表達的概念。 

Q5(觀眾):請問導演是如何導戲的?

A5:其實導這部片是很特別的經驗,因為我的第二部片《瞭望我的悲傷》,都是是跟專業演員合作;
但我的伯父是非職業演員,而阿里是土耳其很知名的演員。
因為我很認識伯父,知道他會怎麼說,所以我先嘗試寫對話,用他說話的方式寫。
我一開始不想讓伯父看劇本,因為不希望讓他只是背台詞。
但因為是跟專業演員合作,伯父不想被比下去,所以第二天就跟我要劇本,
我也沒辦法拒絕他的固執,所以之後他都是讀劇本,有時候甚至一次背兩三頁的台詞。
而在導戲的部分,其實我是在試著喚起伯父以前的記憶,還有我們之前拍攝的回憶,
試圖讓他忘記他是在演戲。

Q6(觀眾):想請問導演在拍戲過程中碰到最大的挑戰是?

A6:如果真的要說的話,應該是怎麼把我的伯父留在拍攝現場。
因為雖然伯父對於演戲很有興趣,也覺得新鮮,很喜歡這個經驗。
但是拍片多少還是干擾了他的日常生活,所以快拍完的時候他會開始有些抱怨,想要回家休息;
還有他的戲服,一開始已經盡量只設計兩三套,讓他不要換得太累,
但是有時候還是有連戲的問題,他就會不太願意換,這時我就要跳出來說服他,
這可以算是甜蜜的挑戰吧!(笑)

合影簽名

04  

結束之後,有人問了劇中那些收藏品,最後現實生活的結局是如何?
導演說是進了圖書館,一所以他伯父為名的圖書館。

看完這部片子,心裡最先想到的其實是台灣的都更,
某些利益與歷史的衝突。
跟導演分享了台灣的例子,導演不知道台灣也有類似的狀況,
他聽了覺得很難過。
希望有很多人可以來看這部片子,藉由片子裡頭的意念傳達,
使更多人注意這個議題

我們總是站在受益者的角度看待,卻未注意到那些受害者的哀傷。

另外,問了他如何開始電影之路以及為何選擇這個題材,
導演說,只要一台可以錄影的東西就可以開始拍攝電影了!
而選擇這個題材的原因其實是和自己所學有關,
他本身是念社會學相關,對於人、社會議題等等較為有興趣,
而他所在的城市即面臨這個問題,於是乎拍攝此為主題。

導演人非常的NICE!

這次台北電影節的票卷分成兩種,一種是IBON票,一種是現場的紙本,
簽名的時候,他說比較喜歡現場售票的樣式XDDD

1058769_10151697535281281_1400173612_n  

 

F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號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